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412章 道家天语(第六讲)

易:老师,老聃的身份还有什么内幕吗?

米:有啊,有故事有内幕,到时候我会告诉你的。

易:老师,可能您有所不知,道德经中时不时冒出这些莫名其妙的话,可把后世的学者们愁坏了,为了从这些话里解释出正能量来,真是绞尽脑汁,比如把“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”中的“愚”字,给解释成了淳厚朴实——总不能说成是愚民吧?

可淳厚朴实也不对头啊?道德经中有好几处用到了愚字呢,在别处都当愚昧讲,怎么到这儿就淳厚朴实了?再者说了,经文里有专门表达淳厚朴实的词啊,“我无欲,而民自朴”嘛,难道是不小心把“朴”写成“愚”了?那也不对呀,“愚”和前面的“明”是相对的,朴和明就对不上了。

米:哈哈,这可真是难为后人了。

易:是的,专家学者们一琢磨,这可怎么办呢?干脆把“明”字也用春秋笔法解释一下吧,什么是春秋笔法呢?就是寓含褒贬的写法,比方说……哦,我也不用比方了,就用现成的实例就行,学者们把贬义的“愚”给写成了褒义的“淳厚朴实”,那么相应的,还要把褒义的“明”给写成贬义的“智巧伪诈”,这就是典型的春秋笔法,经过这么一春秋,这句话就解释成了“古代善于为道的人,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,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”。

米:好家伙,这还用得着“善为道者”来办这事吗?不善为道的也不会没事儿闲的,把人民都教成鬼精狡猾之辈吧?先不说能不能教导成功,问题是这么干,有什么好处啊?

易:就是啊。此外,道德经中的某些思想是前后矛盾的,着实让人困惑。比如“善者,吾善之,不善者,吾亦善之,德善。”这句好不容易有点儿慈航普渡的正能量了,可在别处又说“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”,得,刚有了点善,又让您老给斯成不善了,那我们还能不能有点好儿了?就说百善孝为先这条,算是天下皆知了吧?那请问孝敬老人这事儿到底有何不善之处?如果这都是不善,那么天道还能“常与”什么样的善人?

米:在不懂得天道善恶原则的情况下,学者们一定很累吧?实际上越费劲去解释,越是违反了大道的简义!对于这类话,最简单的解释就是,要么是反动思想,要么是乱语怪言。

易:可《道德经》如此高深,早就登上神坛了,谁能轻易说它是反动思想啊,那会引发众怒,也会砸了很多人的饭碗,还会砸了不少人的信仰,说它反动肯定是不行的,只好当成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